若要講到近期被放在聚光燈下的實體店零售商,大概是百思買 Best Buy 無誤 – 營收被線上零售瓜分,被媒體取笑是 「亞馬遜 (Amazon.com Inc.) 的展示廳」、宣布縮編計劃、CEO Dunn 因與內部員工的不當關係離職、董事長兼創辨人 Schulze 也因CEO事件中未善盡董事之職而離開,所有消息接連發生也讓他近期的股價跌了三分之一,資優生似乎一夕之間被打入放牛班。不過,Best Buy 並非一開始就是資優生,這也不是他經歷的第一次挫折 (或轉折),過去20年間,他面臨過幾乎無法支應貨款的窘境,同時也經歷過大幅成長、五次的股票分割。今天我們就來看看,在大型零售店歷史中佔有一席之地、見證美國零售消費市場演進的 Best Buy,是如何從鄉鎮小店發展成現在的模樣,還有,他眼中規劃的未來會是什麼?
提 Best Buy 就不可能不提他的店型,目前的店面型態是自1999年定型後沿用至現在,1999年前約每三至五年即改變一次,但始終圍繞一個核心 – 因應消費習慣進行調整。此點過去是 Best Buy 營運策略的核心,未來也會維持下去。 Best Buy 通常採用市調、焦點團體訪談蒐集回饋,依此轉換店面型態,從一開始的增加商品品項,演進到強調顧客自助,最後發展到現在強調體驗與服務為重心。他的店型演進共經歷四個主要時期:
《第一期》
1983~1988年的超級商店(superstore)型態:因為當時的消費者對於「一次購足」的需求逐漸提高,Best Buy從一開始只提供音響等特定品項電子商品的專門店,逐漸轉為引進大量商品供應(mass-merchandising)經營型態的地區型零售商店,以提供消費者最多種類、相對低價的電子商品為訴求。
《第二期》
1989~1995年,過去傳統店型已無法跟上消費者的習慣 – 顧客只需少量購買上的幫助,對他們而言,越快取得他要的產品並結帳走人,才是重點。因此2號概念店(Concept II store) 應運而生,強調自助式服務,店面設計概念為提供折扣價格的商品、並讓顧客便於自行處理所有選購步驟。因此店面只需要完整的產品陳列與資訊、最少的人員、與能解答任何問題的服務台即可。當時也因此只需要前一期三分之二的服務人員,降低了人力資源成本。
在1993年,Circuit City 是規模更大、更為穩定的零售業者,Best Buy 與其競爭逐漸白熱化,這些競爭也讓當時的股價如同雲霄飛車般上下起伏( 但ROIC大致維持在 8~9% 的水準 ),其後為了提昇競爭實力,引進了3號概念店 (Concept III store)。
《第三期》
1995~1998年,店型以3號概念店(Concept III store)為主:店面更大、產品更多,認為顧客除要求自助外,想知道更多、更明確的商品訊息、更具互動性的展示;便依此概念設計店頭陳設以提升顧客體驗。而當時因強調低成本,也對 Best Buy 的供應商造成不小的壓力,日立(Hitachi)、Kenwood因此終止在 Best Buy 店面銷售產品,惠而浦(Whirlpool)也把較高價的品牌從 Best Buy 店面撤出。供應商此舉促使 Best Buy 將銷售品項從家電轉為高端影音設備。這段期間營收雖有增長,但都是犧牲毛利換來的,讓 Best Buy 不得不重新思考過去的產品假設。因為提供更多低毛利商品,顧客並不會因為購買這些產品,而 “順便”買下其他昂貴的電器。經過考量,Best Buy 減少CD陳列,將書籍與雜誌規劃成一個區塊,其他銷售空間則專注於較高毛利的產品 – 電腦設備、高端家電與附加價值服務。
1997年 Best Buy 的市佔率雖已達同業的前段班,但毛利已低到歷史新低0.02%的水準,加上當年決策錯誤,過度借貸買進存貨,囤積超出預期的電腦產品,而INTEL推出新晶片 (Pentium featuring MMX technology),更讓舊電腦機型需求急速下滑, Best Buy 當年即面臨背負大量未售出(而且可能永遠不會售出)的電腦存貨的窘境,還必須要求債權人和供應商額外寬限60天讓其支付賬單。其股價重挫,降至每股1.31美元,當時的 Best Buy,似乎已面臨退出電子產品零售商舞台的悲慘命運。
由下圖可以觀察到,經歷1997年的低潮後,是 Best Buy 營運的轉折期:
(下篇待續)
微軟好像沒在賣晶片,應該是INTEL喔
回覆刪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