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何需要企業分析

此處專注的研究,主要是為解析與歸納出事業的經濟特質,並依其特質分類,作為評估其營運成果與價格合理性的依據。

為何要了解事業特質而不是股價? 股價代表的是大家心理對某企業、或經濟金融等事件的綜合觀感。因為每個人邏輯不同,所以作判斷的根據也不同。但主要應該探討一件事 事業用何種經濟特質創造內在價值、並且如何持續的觀察跟衡量。而檢驗的方式必須持續被考驗與調整。

只要懂評價理論,幫每個股票代碼「定價」不是很困難,但重要的是探究這些結果合不合理、可不可以被重覆驗證、追蹤,因為不是考試,所以如果只求數字很漂亮,是沒有意義的。

評估的原點:事業的經濟特質

一般的市場分析上,著重公司的獲利能力、盈餘,或是分析產業前景、研發與接單狀況、話題性等,但這些是不是真的能揭露經濟特質,其實有待商榷。一幅拼圖如果有缺,就無法拼出全景,解析事業也是如此。簡單來說,你所得到的資訊必需足夠回答幾個問題,而這也是此處所要持續探討的(1)企業以什麼特質吸引他的顧客、或讓顧客依賴他;(2)如此做的獲利模式如何、此模式過去歷史的演進或轉折如何;(3)每種事業部門的營運狀態,哪些對企業而言舉足輕重;(4)企業運用資本的能力、跟累積股權資本的速度如何;(5)企業是否會因求成長而改變財務架構、稀釋股東的權益;(6)在最佳或最差的營運狀況下,其內在價值會產生什麼變化、與其合理的範圍




(1)不論是ipad,還是便利商店的泡麵,如果找不到肯付費購買的人,就等於無法創造實際成效。若一家公司怎麼接觸顧客、完成銷售的模式都讓人摸不透,或無法有具規模的銷售量,卻還能在股市標到高價,那就都只是炒作造出的華而不實而已,必需注意。

(2)關鍵在於探討企業能不能存續--如果能做成生意,但每筆生意能獲得的回報都不穩定,甚至有一餐沒一餐的,如果為了完成銷售,要犧牲太多代價,甚至連續五年以上無法產生正向現金流,如此營運模式很難長久。所以要對營運模式的每個重大轉折有所觀察,例如策略衍生的併購、重組、事業部的增加或減除等,都與事業營運模式的變化息息相關,須慎重考量。

(3)必須依不同性質的事業部做拆解,因為一種事業代表一種營運類型,若能判別此企業是被哪種營運類型(ex.高毛利或高周轉率)主宰,也才能整理出其獨特性、並將成果與營運模式做佐證。舉例來說,便利超商跟39均一價商店營運模式就差很多,前者顧客願意多付溢價買個方便、後者則屬於商品多元化的薄利多銷流程,營運本質因而不同。

(4)必須持續觀運用投入資本的效益、股權資本有沒有成長、成長多少才能回答出來--除了知道企業使用資本(有形資產、無形商譽)有沒有效,也必須了解未來是否需要投入更多,才能維持既有的規模。而投入資本回報良好以外,必須知道這些「資本」的內涵--檢視股權成長是來自盈餘的有機成長;還是外來的募資。如果只專注成長,但不知道成長從何而來,就可能產生判斷偏差。

前四個問題是討論企業成長的能力,而以下是探討治理跟分配的問題--
(5)股東權益的變化。股東權益是否因多發或回購股票有所影響、回饋股利後股東的實質獲得是否有所成長。

前面所有問題都回答完,才有辦法解開第六點,
(6)評估長期合理的經濟盈餘能力,以做為你行動的依據。也就是以合乎其營運模式的方式去評價企業,歸納出營運的最佳與最差狀態,並依此微調你的股權配置。若市場給予的評價超越其營運成果上限,那可能是逐步回收你的投入的好時機,而若接近其營運成果下限,就可能是買入股權的好時間。

透過經濟特質,看透企業

透過經濟特質去觀察企業,確實比較花工夫,但以多面向的方式去了解,卻可以降低看到扭曲影像的機會;而了解創造價值的指導原則,是培養觀察眼光的必要條件。

如果只是被企業一時的亮眼表現吸引,忘記去探討經濟特性,最終會造成災難。那要如何避開災難?


 (關鍵在於了解各經濟特質運行的基本規則,而不是曲解或簡化這些規則)


災難是否會傷害你,關鍵即在於有沒有心去解開那六個問題而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