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7月17日

百思買 Best Buy 的營運之路 (下)

Best Buy 近20年的 ROIC 變化:

《第四期》
經過1997年的逆轉成功後,1999年後進入4號概念店(Concept IV store) 時期:縮小店面積、保留並新增高科技實際體驗園地、強調服務的重要,以「幫助顧客享受科技的樂趣」為主軸,營造沒有壓力、讓銷售人員與顧客互動的銷售環境。此舉讓其營收持續成長至超越100億美元的門檻,之後 Best Buy 入史坦普500大企業的行列。

2000年後,Best Buy 開始以收購為擴張手段,並與其他廠商合作充實自己的網路銷售平台,其中最主要的合作對象是微軟,當時微軟投入4億擁有Best Buy 2%的股權,Best Buy則推廣微軟的網路平台” Microsoft Network,兩者的合作讓 Bestbuy.com 成為當時大眾常造訪的電子商務網站之一。2000年末Best Buy進行第一次收購,以8,800萬美元買下 Magnolia Hi-Fi, Inc. (銷售高端影音電子產品),而 Magnolia 是連續獲得22Audio/Video International雜誌肯定的優良零售商2001年以4.25億現金與接收2.71負債的代價,收購了Musicland Stores Corporation旗下的店面(年營收18.9億美元) - 銷售家庭影音娛樂產品、CDDVD、書籍、軟體,銷售的地域從郊區購物中心、小城鎮、一直到都會區專賣店。收購後Best Buy將這些店調整成以強化MP3播放器、手機、遊戲周邊產品的銷售為主,並且藉由在鄉鎮的購物中心,擴張接觸的顧客族群。



2001年遭逢網路泡沫,個人消費者力縮水,影響ROIC,當年度11月則以3.68億收購加拿大最大的消費電子連鎖店Future Shop Ltd. (年營收13億美元),營收從2001年的152億成長至2003年的209億。200210月則是以300萬收購Geek Squad, Inc.,希望加強其服務的專業內涵。


Musicland收購案的成效卻不佳,其營收由於Napster網路音樂下載、Wal-martTarget更便宜的CD打擊而逐漸縮水,加上911事件對購物中心客流量的負面影響,直至20033月,Best Buy宣佈出售Musicland事業部,認列4億的商譽折損,對Best Buy而言,是一個很昂貴的教訓;另一個教訓則來自海外,2007年,Best Buy 以買下五星電器股權的方式進入中國,採取雙軌並行 – 同時經營原本的Best Buy店型與五星電器店型,經過四年對中國消費市場的測試,2011Best Buy終於決定關閉大型Best Buy店面,全力發展合資的五星電器;並於2012年在南京等地試行 Besy Buy Mobile 內建店。


Best Buy 學到,在中國,買斷產品後以銷售員在賣場促銷、賺取差價的美國旗艦店模式不管用,反倒是用五星電器原有的經營模式 - 分租銷售區域讓廠商進駐,收場地費的營運模式比較有辦法獲利。因為中國消費者選擇多、較不願支付銷售員溢價,且因為Best Buy在中國的採購議價優勢還不夠,無法以更低價採購商品,若採取將產品買斷的方式,只會壓縮獲利空間,是較不利的作法。也 Best Buy 了解到依照地域調整商業模式的重要性,除了解當地的消費習慣,也需要知道在當地的商業生態下要如何變形,才有辦法打下獲利的根基。

接下來 Best Buy 一直持續與消費電子產品相關的擴張行動:20073買下寬頻和VoIP服務提供商 Speakeasy, Inc.2008年買下英國手機連鎖零售店The Carphone Warehouse一半的股權,並開始在美國設立Best Buy Mobile,推廣手機銷售業務2009 Best Buy 與歐洲的 Carphone warehouse 開始合資經營 Best Buy Mobile,並與Roxio CinemaNow合作,推出隨選視訊下載服務,可以運用Best Buy賣出的裝置,上網下載收看CinemaNow提供的2萬部電影與電視節目。

而現在,在消費者習慣逐漸改變,網路購物逐漸瓜分實體店面營收下,Best Buy 經歷第五個轉型期 了解實際市場的狀況、以更貼近顧客的購買習慣轉化店型。一開始的重點是成本結構 - 關店、裁員、調整採購策略IT相關售後服務,至2015年前需達到節省8億美元的目標;接著是銷售方式的轉型 – 店面積減少、增加據點、發展商品精簡化的小店、設計大型體驗空間概念店、將歐洲營運成功的Best Buy Mobile推廣至美國與中國、提高員工訓練、啟用新的績效獎勵制度等。

讀者可能會疑惑,過去Best Buy做了那麼多改變,對於實際營運成效的影響可以從ROIC中反映,但對於大眾的觀感是否也同樣有正面影響?


參考上圖,將Best Buy 過去二十年策略舉措的改變,造成的營收、利潤、投入資本產生的影響,分別與其市價變動做對照,發現其市價成長 (Pg) 與NOPLAT的成長率 (NOPLAT g) 較有同步性,但跟營收成長、淨利、每股盈餘、投入資本成長率的關聯性較低。簡單說,如果策略奏效,讓NOPLAT相對增加,市場上就會有較正向的同步反應。而與Best Buy其它同業如Wal-mart、Target 等做比較,Best Buy有此狀況特別明顯的趨向

Best Buy 現在面對的,並非電子消費市場萎縮,而是消費者購物喜好的改變,這在他的或其他零售業者的年報中,是個重複出現、必須持續思考的老問題,而他回應這問題的答案就是店型的轉變。成長到一定程度,失去彈性與靈活度是所有企業 甚至是被 Best Buy  拉下零售舞台的 Circuit City 破產前一直在試圖解決的問題。而他的改變會不會如同1997年的改革一般有效,我們還無法定論;一個事業如何發展是難以百分之百預測準確的,但其升起與落下並非一夕發生,以股東或事業分析者的角度,你無法對企業的策略與執行付責任、也不見得可以(或應該)干涉,這時候要做的,應該是以明智的眼光分析,將價格對照企業過去創造出的營運成果,在合理時投入,並且儘可能多幫自己找尋這些營運狀況與價格相比較划算的機會,平衡自己在判斷上的錯誤。

顯然,論成長態勢,Best Buy目前不是零售戰遊戲的贏家,但若站在成立資本事業的角度而言,只選擇贏家卻未必是最好的策略,因為在所有人追捧下,要擁有贏家勢必會付出太高的代價 - 就跟人人都喜歡女神沈佳宜,但不見得追得到;與其一直等待或是追高,不如換個角度,隨時保有找尋當時較低價格事業的雷達 ( 這種事業越多,對成立資本事業越有利 ),儘早開始投入,較長的持有期也可以給予更多決策調整空間,這樣你所成立的資本事業,才能常保彈性與多樣性。

2 則留言: